今天一起来认识下文房四宝之一的“墨”,究竟它是什么时候就开始有的?从墨丸到墨锭,都经历了哪些演变?墨的改进,以及墨锭的产生,都具有什么样的时代意义?针对这些问题,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。
原始的“墨”,是一种黑土,称之为石墨或石炭,实际上是一种矿物原料。《水经注漳水》条内指出:“石墨可书,又燃难尽,亦谓之石炭。”最初的墨,大根就是煤炭一类的矿物。这类碳素物质,颜色漆黑,年久不褪色。我国新石器时代发现的一些用碳素矿物作颜料的绘画,至今还留存着痕迹。例如仰韶文化时期,在些彩陶纹上已出现了黑彩。在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甲骨上发现的朱书和墨书,经过微量化学分析,证实红色是朱砂,黑色是碳素物质。这说明,我国书写用墨,起源很早。从仰韶文化中晚期开始,直到商代,都用矿物为墨的原料。不过,关于当时的墨,怎样制法,制成什么形状,就无法知道了。
1975年,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内出土一小块墨,圆柱状,墨色纯黑。圆径2.1厘米。同墓也出土一块石研和一块研墨石,研上有使用过的痕迹和墨迹,证明墨块是用于书写的。有趣的是,就在这座墓内还出土两件家书木牍。木牍上的墨迹至今清晰。当然,这块小墨,无疑是秦墨,也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形墨块。墨易受潮,容易溶于水,所以难于在地下和墓葬中长期保存。秦墨的发现却是十分珍贵。可是,在《墨经》、《墨史》这些古书中,讲墨的制作,只从汉代写起。
这是因为撰写墨史的人,没有见到汉代以前的墨块,无法得知先秦时期用墨情况。不过宋人晁说之的《墨经》中提到:“古用松烟、石墨二种,石墨自晋、魏以后无闻,松烟之制尚矣。”说得虽很简略,而他能够将古代制墨原料分成两大类,一是松烟,一是石墨,就非常值得重视。事实上,考古资料证实,我国的墨,在公元前12世纪书写在甲骨上的,确是矿物;汉时才有了松烟墨。这也标志着墨的使用上的两大阶段。
秦墨已是胶墨,是否采用松烟,尚没有经过化验。至于汉墨,在葬中出土的就比较多了。我国湖北、山东、陕西、安做、广州等省市都有发现。1976年湖北江陵纪南城风山一六八号汉出土一些大小不等的墨块,其中两块较大的墨,还可拼合成瓜子形,长1.5厘米,宽1.1厘米,厚0.4厘米。墓内同出一份墨书求体的竹简遣册,随葬器物都登记在册上,这份汉代遣册在地下埋葬了二千多年,册上的字迹,墨色未褪,十分清晰。足以证明,汉时制墨工艺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。
1983年,广州南越王基出土大量墨丸,总重量有876克,原来是用一个木箱盛着,已朽,出土时散乱一堆。脱水后,墨丸呈扁圆形,中间微鼓,底光平大小为0.81-1.31厘米。把碎墨丸放在显微镜下观察,断面光亮,质地异常细洁,据发掘者分析,这些墨丸的制法是:把烟灰(松烟)末加上胶合物,再和以水调成糊状,用滴珠办法一滴一丸地落在光平的木板上,阴干后即成墨丸。
根据古书记载,汉代除沿袭古代采用天然碳素矿物外,已发明了以松烟制墨的办法。陕西的隃糜墨,是非常名贵的,系用隃县终南山的松烟制成。隃麇原是陕西右扶风的一个县,因为产墨著名,所以,在汉代,“隃麇”竟成为墨的代称。汉代皇室经常拿这种名墨赏赐给臣僚。《汉官仪》记载,当时的尚书令、仆射和丞郎这些政府官员,每月可以得到“隃糜大墨一枚,小墨二枚”。谢承撰的《后汉书刘祐传》0记东汉初年,刘祐担任郡的主簿,曾经要求郡中武官给孩子买果实的钱,去买笔墨。那时,墨已成为商品,得到很容易,所以,汉墓中出现很多随葬墨块的现象。
到了三国时期,魏人韦仲将的制墨工艺,已十分高明;随后,制墨能手迭出。例如,晋代的张全,刘宋的张水,李唐的李阳冰等,都很著名。而最负盛名的要数李延珪。他原是唐朝人,姓奚唐末避难到江南,经过今安徽歙县,见到那里松林特多,便定居下来以松烟制墨。元人陆友写的《墨史》里,介绍李延珪所制的墨,“其坚如玉,其纹如犀,写逾数十幅,不耗一二分也”。南唐李后主非常赏识奚延珪,特别赐给李姓,奚延珪从此改为李延珪,并成为南唐墨官。宋人徐铉,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,工于纂隶。幼年时,曾得到一块李延珪父亲李超的制墨,筷子那么细长。他跟弟弟二人,每天研墨习字,各人都写五千多字,一直沿用了几年。父艺子传,也是我国传统手艺继承习尚。李延珪精于松烟墨,是同他的家传很有关系的。
当然,墨的改进,也是与书写材料的改进有关。我国的书写材料,由竹木片而缣帛,再由竹木片、缣帛而纸张,对墨的质量要求是不一样的。特别是汉字的书写成为一种艺术创作,楹联、牌往往是著名书法家的杰作,用笔和用墨,见其工夫。不仅对笔的质量要求严格,墨也必须是上乘精品,相互呼应,字才显得格外有神有色。在水墨国画兴起以后,墨已不仅是书写文具,而且要为绘画提供浓淡相宜的佳制墨料。因此,墨的制作遂为我国一种特殊工艺。经过不断改进,造型多种多样,有的制品,甚至采用“麝脑金箔”,即在松烟中渗入香料,墨锭上题写金字或贴上金箔;既有墨香,又富丽堂皇。这是体现东方文明的一种独特的工艺品。
现在,中国墨锭,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,也成为国内外馈赠亲友的礼物,当是十分珍贵的了。中外文化界还拥有一批宝墨的收藏者。如今,藏有宋墨者,便被认为是了不起;如有一块唐墨,更是稀世珍品。汉墨,只有墓葬出土文物中,才能见到。至于秦墨,如果不是依靠考古发掘,恐怕不敢使人相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