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书云:早田获刈才毕,随即耕治晒暴,加粪壅培,而种豆麦蔬茹,因而熟土壤而肥沃之,以省来岁功役。其所收,又足以助岁计。晚田宜待春乃耕,为其稿秸坚韧,必待其朽腐,易为牛力也。北方农俗所传,春宜早晚耕,夏宜兼夜耕,秋宜日高耕。中原地皆平旷,旱田陆地,一犁必用两牛、三牛,或四牛,以一人执之,量牛强弱,耕地多少。其耕皆有定法。
南方水田泥耕,其田高下阔狭不等,以一犁用一牛挽之,作止回旋,惟人所便。此南北地势之异宜也。
古者分田之制,一夫一妇,受田百亩,以其地有肥硗,故有不易、一易、再易之别。不易之地,家百亩,谓可以岁耕之也。一易之地家二百亩,谓岁耕其半也。再易之地,家三百亩,谓岁耕百亩,三岁而一周也。先王之制如此,非独以为土敝则草木不长,气衰则生物不遂也,抑欲其财力有余,深耕易耨,而岁可常稔。今之农夫,既不如古,往往租人之田而耕之。苟能量其财力之相称,而无卤莽灭裂之患,则丰壤可以力致,而仰事俯育之乐可必矣。今备述经传所载农事之法,兼高原下田地势之宜,自北自南,习俗不通;曰垦曰耕,作事亦异。通变谓道,无泥一方,则田功修,而稼穑之务,可以次第而举矣。
种莳直说云:古农法,犁一𣘓六。今人只知犁深为功,不知𣘓细为全功。𣘓功不到,土粗不实,下种后,虽见苗,立根在粗土,根土不相着,不耐旱,有悬死、虫咬、乾死等诸病。𣘓功到,土细又实,立根在细实土中,又碾过,根土相着,自耐旱,不生诸病。